因為親子關(guān)系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關(guān)系,小時候子女完全依賴于父母,常常會處于一種不對等的關(guān)系中。
這種不對等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
除了心智、能力、權(quán)力和力量上的不對等、還有付出與索取、依賴與被依賴、控制與被控制等。
這種特殊的關(guān)系,主要是靠愛來經(jīng)營和維持的,如果失去了愛這個關(guān)鍵的連接紐帶,摻雜了功利因素,就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
事實上,我們常常會在對孩子的愛中不知不覺地摻進了功利的因素。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希望孩子的表現(xiàn)符合自己的期待,希望孩子讓自己有面子,希望孩子聽話、不給自己添麻煩,等等。
應該說,家長們的這些希望,都情有可原。自己對孩子也付出很多,希望得到回報,是再正常不過的心態(tài)。但是,也因為家長對孩子有絕對的控制權(quán)和付出感,常常會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忘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
于是,在以父母為主導的這種不平等的親子關(guān)系中,家長很容易越界,讓孩子人格無法得以自由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某些方面的缺失。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會呈現(xiàn)出來。
一次,我在《金牌調(diào)解》節(jié)目中,看到一位媽媽在現(xiàn)場控訴自己上大學的兒子。
她的兒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很聽話,一直擔任班長的他學習成績也非常優(yōu)秀。沒想到,兒子上了大學后,整個人全變了。
從大二開始,兒子因為玩游戲遭到了老師的投訴;到了大三,兒子竟然開始逃學,班長也被撒了?,F(xiàn)在,更過分的事發(fā)生了,兒子竟然要求休學回家,連大學也呆不下去了。
媽媽顯然很傷心,感覺既失控又十分不解:
從小到大,自己對兒子的生活學習全方面照顧,可以說是盡職盡責,沒想到辛辛苦苦的付出,卻得不到兒子的一點回報。為什么兒子一點也不理解自己的苦心?
兒子小時候很乖的,一直很聽話,學習也很努力,成績一直很好,為什么到了大學,卻完全變了樣?
媽媽無論如何都不同意兒子休學。以前,兒子總會聽命于媽媽,但這一次,兒子卻不顧媽媽的反對,一意孤行要休學回家,還以自殺相威脅。最后媽媽只得答應了他。
回家之后,媽媽不希望兒子虛度年華,花了5000多元給他報了一個托福英語培訓班。她覺得兒子以前很喜歡英語,對這次的學習應該也是有興趣的。沒想到,兒子只上了半個月就不上了,媽媽找他,他干脆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不給開門。
現(xiàn)在,母子兩人的關(guān)系鬧得很僵,媽媽真是既傷心又絕望。
這位兒子的說法,或許代表了一些孩子的聲音。
他說,從小自己什么也不用考慮,都是媽媽為自己想好了。獨自上大學后,他不懂得如何處理關(guān)系,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較差,臟衣服等東西常常到處亂放,舍友對他有意見。
而他在大學里當班長還要管很多事,總是處理不好,也覺得很煩。因為和同學相處不好,他不想呆在宿舍,所以就出去玩游戲了,沒想到一玩就上癮了。
又因為通宵玩游戲,上課睡覺又被老師批評,后來干脆就不想上課了。
一事不順,導致事事不順。他因此覺得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心情越來越糟糕,發(fā)展到后面就不想在學校呆了。
那為什么自己喜歡的英語,學了不到半個月就不學了呢?
他說,當初喜歡英語,是因為覺得學了英語就能夠出國,遠遠地離開媽媽。
原來,離開媽媽才是他學習的動力。從小,媽媽對自己的控制太強了,他的自我被壓抑太久了,才會有如此強烈的叛逆和反彈。
這里面最重要的智慧,是均衡,過于關(guān)注某一點而忽略其他方面,都很可能出現(xiàn)問題。均衡的準則,就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過度用力。
有些家長說,我家孩子小時候可乖呢,結(jié)果到了青春期,問題全面爆發(fā)。為什么? 因為小時候父母對孩子控制得太多,孩子的自我被嚴重忽略或壓抑。
孩子太乖,實際上是有問題的。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當然也沒有完美的孩子。但,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自己眼中完美的人,不接受他們的缺點,不接受他不符合我們期待的樣子。
如果一個孩子在我們面前非常完美,那才是不符合規(guī)律的,那絕對是有問題的。
符合規(guī)律的態(tài)度是,我們希望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也希望可以看見孩子的缺點,這樣的孩子才是真實的。
而要做到尊重規(guī)律,我們就需要去學習,了解規(guī)律,才會在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的問題上做到心中有數(shù),達到一種良性的平衡。
想起朋友的一句話:
只要有所求就一定失真,但凡未明澈都會有起伏。兩樣都擺平后才干活,那才是真活!
這話適合于親子教育,也適用于其他方面
因為親子關(guān)系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關(guān)系,小時候子女完全依賴于父母,常常會處于一種不對等的關(guān)系中。
這種不對等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
除了心智、能力、權(quán)力和力量上的不對等、還有付出與索取、依賴與被依賴、控制與被控制等。
這種特殊的關(guān)系,主要是靠愛來經(jīng)營和維持的,如果失去了愛這個關(guān)鍵的連接紐帶,摻雜了功利因素,就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
事實上,我們常常會在對孩子的愛中不知不覺地摻進了功利的因素。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希望孩子的表現(xiàn)符合自己的期待,希望孩子讓自己有面子,希望孩子聽話、不給自己添麻煩,等等。
應該說,家長們的這些希望,都情有可原。自己對孩子也付出很多,希望得到回報,是再正常不過的心態(tài)。但是,也因為家長對孩子有絕對的控制權(quán)和付出感,常常會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忘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
于是,在以父母為主導的這種不平等的親子關(guān)系中,家長很容易越界,讓孩子人格無法得以自由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某些方面的缺失。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會呈現(xiàn)出來。
一次,我在《金牌調(diào)解》節(jié)目中,看到一位媽媽在現(xiàn)場控訴自己上大學的兒子。
她的兒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很聽話,一直擔任班長的他學習成績也非常優(yōu)秀。沒想到,兒子上了大學后,整個人全變了。
從大二開始,兒子因為玩游戲遭到了老師的投訴;到了大三,兒子竟然開始逃學,班長也被撒了。現(xiàn)在,更過分的事發(fā)生了,兒子竟然要求休學回家,連大學也呆不下去了。
媽媽顯然很傷心,感覺既失控又十分不解:
從小到大,自己對兒子的生活學習全方面照顧,可以說是盡職盡責,沒想到辛辛苦苦的付出,卻得不到兒子的一點回報。為什么兒子一點也不理解自己的苦心?
兒子小時候很乖的,一直很聽話,學習也很努力,成績一直很好,為什么到了大學,卻完全變了樣?
媽媽無論如何都不同意兒子休學。以前,兒子總會聽命于媽媽,但這一次,兒子卻不顧媽媽的反對,一意孤行要休學回家,還以自殺相威脅。最后媽媽只得答應了他。
回家之后,媽媽不希望兒子虛度年華,花了5000多元給他報了一個托福英語培訓班。她覺得兒子以前很喜歡英語,對這次的學習應該也是有興趣的。沒想到,兒子只上了半個月就不上了,媽媽找他,他干脆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不給開門。
現(xiàn)在,母子兩人的關(guān)系鬧得很僵,媽媽真是既傷心又絕望。
這位兒子的說法,或許代表了一些孩子的聲音。
他說,從小自己什么也不用考慮,都是媽媽為自己想好了。獨自上大學后,他不懂得如何處理關(guān)系,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較差,臟衣服等東西常常到處亂放,舍友對他有意見。
而他在大學里當班長還要管很多事,總是處理不好,也覺得很煩。因為和同學相處不好,他不想呆在宿舍,所以就出去玩游戲了,沒想到一玩就上癮了。
又因為通宵玩游戲,上課睡覺又被老師批評,后來干脆就不想上課了。
一事不順,導致事事不順。他因此覺得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心情越來越糟糕,發(fā)展到后面就不想在學校呆了。
那為什么自己喜歡的英語,學了不到半個月就不學了呢?
他說,當初喜歡英語,是因為覺得學了英語就能夠出國,遠遠地離開媽媽。
原來,離開媽媽才是他學習的動力。從小,媽媽對自己的控制太強了,他的自我被壓抑太久了,才會有如此強烈的叛逆和反彈。
這里面最重要的智慧,是均衡,過于關(guān)注某一點而忽略其他方面,都很可能出現(xiàn)問題。均衡的準則,就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過度用力。
有些家長說,我家孩子小時候可乖呢,結(jié)果到了青春期,問題全面爆發(fā)。為什么? 因為小時候父母對孩子控制得太多,孩子的自我被嚴重忽略或壓抑。
孩子太乖,實際上是有問題的。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當然也沒有完美的孩子。但,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自己眼中完美的人,不接受他們的缺點,不接受他不符合我們期待的樣子。
如果一個孩子在我們面前非常完美,那才是不符合規(guī)律的,那絕對是有問題的。
符合規(guī)律的態(tài)度是,我們希望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也希望可以看見孩子的缺點,這樣的孩子才是真實的。
而要做到尊重規(guī)律,我們就需要去學習,了解規(guī)律,才會在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的問題上做到心中有數(shù),達到一種良性的平衡。
想起朋友的一句話:
只要有所求就一定失真,但凡未明澈都會有起伏。兩樣都擺平后才干活,那才是真活!
這話適合于親子教育,也適用于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