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雷現(xiàn)在六年級,即將進入青春期,他越來越“有主見”。在爸媽面前常說同學如何如何,自己也該一樣。比如誰有手機了,他還沒有,不服氣,也要有手機才行。爸媽不同意就軟磨硬泡,想方設法要手機玩。
小雷媽媽經(jīng)不住他死纏爛打,常常妥協(xié)??墒强吹胶⒆油嫫鹗謾C沒完沒了,怎么喊也不聽,她又很無奈。小雷爸爸怪媽媽太溺愛孩子,決定下學期開學把孩子丟回老家封閉式寄宿學校去受管教。
小雷媽媽舍不得讓孩子受那個苦,但又怕留孩子在身邊自己管不好,很矛盾,她想知道爸爸的做法可不可行。
孩子不聽管教就交給學校管是很多父母的做法,經(jīng)常聽到家長跟老師說:“老師,孩子怕你,你管著點?!?/p>
說實話,這讓老師很無奈:一個老師教幾十個孩子,父母兩人教一到兩個孩子,精力分配上就有巨大懸殊,怎么認為老師可以做到父母做不到的事?
教育孩子這件事,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培訓,但習慣養(yǎng)成、品德建設方面只能靠父母,這誰也替代不了。
所以,小雷的問題只能由小雷爸媽來管。規(guī)范孩子行為,教會孩子講道理,是父母的責任。
01,定規(guī)矩可以培養(yǎng)孩子自控力
那么怎么管呢?很簡單,定規(guī)矩。
孩子玩手機這個問題,不給玩,他和同齡人沒共同語言,天都聊不上,顯得不合群;但放手讓孩子玩,他又管不住自己,更可能是沉迷,荒廢學業(yè)。那么綜合一下,父母規(guī)定時間,每天監(jiān)督孩子使用手機就好。
這樣的約束可以幫助孩子自控。孩子的“自律”首先來自“他律”。
美國 “虎媽”蔡美兒,因嚴厲的家教方式而出名。她奉行中國傳統(tǒng)的權威型教育方式,給兩個女兒制訂了十大禁止的家規(guī)。例如,禁止在外面過夜和與玩伴聚會;禁止看電視或者玩電腦游戲等等。
這些禁令沒有半點自由氣息,可就是在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下,她的女兒17歲時就被哈佛和耶魯同時錄取。
她的教養(yǎng)方式在強調民主的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還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
為什么這種教育方式有用呢?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孩子大腦發(fā)育的特點。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大腦結構和功能發(fā)育的關鍵期。一方面,他們的大腦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因此學習能力很強;另一方面,因為大腦還在發(fā)育中,他們的自控力、專注力等高級功能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所以,如果沒有外界的約束,他們可能會因自控力和專注力較弱,而出現(xiàn)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
可以看到,虎媽蔡美兒的十大禁令,就是專門針對她孩子自控力、專注力等等弱項而制定的,給孩子提供了外界約束和督促。
這種管教方式不僅是行得通的,而且是必須的,是父母的責任。
02,權威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成長
事實上,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權威型的教育風格是恰到好處的教育方式。
《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一書中提到,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根據(jù)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和要求程度把家庭教育風格分為四種,分別是下面四個象限:
獨裁型:低回應高要求。父母對孩子沒回應,冷冰冰,說一不二,態(tài)度嚴苛,孩子通常非常害怕父母。
溺愛型:高回應低要求。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溺愛包辦。為避免與孩子沖突,很少要求孩子守規(guī)矩。
忽略型:低回應低要求。這可能是最糟糕的養(yǎng)育方式,對孩子漠不關心,只管基本溫飽,其他一概不理。
權威型:高回應加高要求。父母對孩子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也對孩子關愛有加。
美國前總統(tǒng)小布什的母親芭芭拉就是權威型父母的典范。在家里,芭芭拉的要求像軍隊教官一樣嚴格,她要求所有孩子都遵守“芭芭拉準則”。例如晚上9點睡覺,早上5點起床,不準反抗。有時小布什會發(fā)脾氣說臟話,芭芭拉就勒令他用肥皂洗嘴。
但芭芭拉很有愛,每天晚上給孩子們讀書;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孩子充分的肯定和無條件的愛。孩子們說她是“一個仁慈的獨裁者”。
同時,她也是位幽默的母親,每次家庭聚會,她的風趣幽默都會逗得家人流眼淚。小布什在芭芭拉去世后曾說:
媽媽是讓我們腳踏實地、讓我們笑到最后的那個人。我非常幸運芭芭拉 布什是我的媽媽。
03,權威就是做到堅定而不強硬
當我們擔心管教太嚴會養(yǎng)出唯唯諾諾,或者很叛逆的孩子時,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也給了孩子同樣多的愛。比如給孩子定規(guī)矩,向孩子解釋理由,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保持良好溝通。
不過,有些時候良好溝通也難以進行。遇到孩子軟磨硬泡、撒潑打滾,要知道這都是正常的,不然怎么叫孩子。所以要保持淡定,對待事情要堅定,有原則。
要注意的是,堅定不是強硬。強硬,是我們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命令他們如何做。堅定,是堅持做我們應該做的,把事情執(zhí)行到底。
比如跟孩子說好看電視半小時,時間到了孩子不肯關電視,我們只需要平靜而且嚴肅地告訴孩子“我要關電視了”,然后關掉電視即可。
孩子鬧,我們不能跟著有情緒,不責備孩子,也不需要任何說辭,電視關了就關了,接下來該干嘛干嘛。當然,如果孩子還小,就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安撫他們,引導他們恰當表達情緒。
這樣的堅定讓孩子知道說話要算話,規(guī)矩不可逾越。
其實,孩子也需要知道明確的規(guī)矩,知道界限在哪里,讓他們有安全感。我一個好友的女兒現(xiàn)在四年級,她對女兒要求很嚴格,有時也會跟孩子吵架,但孩子各科成績很好。她女兒同學就羨慕她有一個管她的媽媽。因為他們的媽媽平時不怎么關心他們,考試沒考好就教訓一番,打一頓,這種生活反而讓他們心里沒著落。
教育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孩子18歲才成年,這意味著,在這之前的漫長時光,他都要受教育。那些基本的品質和技能,我們得一遍又一遍說給他聽,示范給他看,教了就忘,忘了再教,不停重復訓練。
養(yǎng)育就是如此費時費力,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觀察、談話、調整,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正在成長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一臺輸入程序就運轉的機器。
管教孩子少不了定規(guī)矩,或許有些規(guī)矩不合理,甚至是錯的,可人都是有限的,我們也只是普通人。將來孩子可能抱怨,這也是教育的成本,免不了的。錯了就道歉,修正就好。
教育有約束,有紀律,會有點得罪孩子,但是別擔心,孩子知道我們是愛他的,愛偽裝不了,愛感受得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