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發(fā)脾氣,你會怎樣做?是用更大的聲音來壓制孩子;還是選擇輕風細雨的和孩子溝通;面對孩子發(fā)脾氣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竟然會影響到孩子大腦的構建。
這就是《去情緒化管教》的作者提出的,作為父母要學會去情緒化來管教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理智的大腦。
《去情緒化管教》的作者是丹尼爾·西格爾和蒂娜·佩妮。丹妮爾·西格爾畢業(yè)于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獲醫(yī)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的臨床教授、正念覺知研究中心的主任。丹尼爾?西格爾的著作頗豐,主題涵蓋腦科學、心理治療和兒童教養(yǎng),其中包括國際暢銷書《全腦教養(yǎng)法》《第七感》等。
很多父母教育時候也和孩子一起大吼大叫,吼叫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是面對孩子好像每次只有吼叫才能發(fā)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曾經(jīng)的我就是這樣的母親,面對孩子的調(diào)皮搗蛋自己無力的大吼大叫,不過看完《去情緒化管教》之后才知道,原來吼叫不僅管教不了孩子,更可怕的是吼叫會給孩子大腦帶來傷害。
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指出,去情緒化管教有兩個目的,目的一,短期內(nèi)培養(yǎng)良好的外部習慣;目的二,構建長期的,內(nèi)在的,有助于養(yǎng)成好習慣和提高人際交往技能的大腦。
也就是說父母的管教方式直接會影響孩子大腦的構建。
為什么我們的管教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大腦,這需要我們了解下孩子大腦的構造。
人類的大腦被分為了上半腦和下半腦。
下半腦是由腦干和邊緣系統(tǒng)組成了通常被稱為“爬蟲類腦”的底層區(qū)域,它存在于骨頭內(nèi)大概從鼻梁到脖子上端這一高度的切面上。這一區(qū)域是大腦十分原始的,負責最基礎的神經(jīng)和精神活動。強烈的情感和護犢的本能以及起居、消化等功能。
上半腦由大腦皮質(zhì)組成,存在于前額后頭的位置,是大腦最外面的一層,下腦負責交際、情感以及思考等。
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提出:管教可以促進大腦結構的改變,這是因為大腦發(fā)育的三大基本變化。而這三大基本變化是:大腦一直在變化;大腦可以被塑造;大腦是復合的。
大腦一直在變化,也就是說大腦中的上半腦以及上腦的右顳頂聯(lián)合區(qū)(幫助人們達到共情)需要等到25歲左右才會發(fā)育完成。
大腦是可以塑造的。是在告訴我們,重復的體驗可以改變大腦的物理結構。
加拿大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認為,人們在對自己所遭遇的體驗做出反饋時,神經(jīng)元件的連接就會加強加固。
也就是說我們想讓孩子得到怎樣的體驗,就可以給孩子建立怎樣的連接。
比如孩子在學步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說:抱抱好不好。所以學步期的孩子總是會習慣性的張開雙手說“抱抱”,孩子有可能并不了解抱抱的詞語,只是我們經(jīng)常說抱抱就會抱起寶寶給孩子建立的這種體驗,讓大腦記住了這樣的關聯(lián)。
大腦是復合的意思是大腦是多面的,不同區(qū)域負責不同任務。也就是說面對孩子大腦的不同區(qū)域,父母不同的態(tài)度可能會導致孩子不同的反應。
了解了大腦構造,我們再來看父母的情緒如何影響孩子的大腦?
影響一、體罰會影響孩子大腦的連接斷裂。父母一旦體罰孩子大腦的第一反應是逃跑;第二反應是找到最安全的地方。因為施暴者是父母,所以最安全的地方也是父母身邊,這個時候大腦就會不斷體驗者恐懼和憤怒的情緒。
身體上的變化是管壓力的皮質(zhì)醇會被釋放,皮質(zhì)醇對大腦有毒副作用,妨礙大腦的健康成長,比如大腦連接的斷裂。
影響二、頻繁的吼罵孩子只會得到孩子更激烈的反應。 下腦中有一個部分被稱為理杏仁,理杏仁的基本功能時保持警醒,并在收到威脅時拉響警報,讓我們可以做出快速反應。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只需要給實驗者觀看一張恐怖的照片,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理杏仁變得異常的活躍。
所以當父母吼叫的時候,孩子大腦的理杏仁會被喚醒,因為孩子并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緒,最終下腦用原始本能來回應父母的吼叫。
影響三、重復的體驗可以改變大腦。研究者讓理杏仁被激活的實驗者去標注圖片中的情緒是憤怒還是恐懼時,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理杏仁活躍度降低,上腦的腹外側(cè)前額葉皮質(zhì)區(qū)域開始工作,它負責指認、標注。
也就是說人類在憤怒的時候,只要調(diào)出理性的上腦就能夠代替沖動的下腦。面對孩子的發(fā)脾氣,想辦法讓孩子保持平靜就能夠調(diào)出上腦,這種重復的體驗,就會幫助我們馴服下腦。讓孩子的大腦更加理智。
作者指出,去情緒化管教的第一步就是家長要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連接。怎樣在孩子憤怒的時候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一共有四步。
第一步,表達安慰。
表達安慰有兩個辦法,辦法一,給予孩子親切的肢體愛撫,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的化學變化。這是因為當我們的皮膚感覺到因為愛而被碰觸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出良好的激素進入我們的大腦和身體。
表達安慰的第二個方法是讓自己的視線比孩子更低。當我們的視線比孩子還低的時候肯定是蹲著或者坐著,這樣的姿勢傳遞出的就是我們不會給孩子造成威脅,自然他們的下腦會放輕松。
第二步,認同,認同,認同
認同之前父母需要先理解孩子的情緒??梢詮褪龀鲆呀?jīng)發(fā)生的事實,表達孩子的情緒。比如我知道弟弟搶了你的玩具你很氣憤。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幫助孩子平復激動的情緒,并且能夠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
第三步,別再說了,先聽吧
當孩子向我們抱怨的時候,我們只需要肯定她的感受,至于建議或者其它的話可以尋找時機來說,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只需要做個傾聽者就可以了。
第四步,反射你所聽到的東西。
將孩子說的話反射回去,讓孩子明白我們聽到了。
比如哥哥在逗弄妹妹,而妹妹很生氣,大聲罵到:別碰我了,我討厭你,你太蠢了。這個時候母親的做法應該是,摸摸孩子的后背,肯定孩子的感受,說“我懂,親愛的,你這會是不是特別難過”,并且把孩子的話反射回去,“你這會真的很生氣對不對?”
接下來,母親的反射既不能加重女兒對哥哥的討厭,也不能激怒孩子的下半腦,所以媽媽可以這樣說:我懂你的感受,如果有人這樣戲弄我,我也會生氣,但是幾分鐘前你們還在一起玩呢?不是嗎。
媽媽的做法有三個目的:認同孩子的情緒;緩解孩子的憤怒;用兄妹的感情調(diào)動起女兒的上半腦。這樣情感連接的四步就完成了閉環(huán)。
策略一,少說話(reduce words)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不管是對于幼兒還是已經(jīng)上學的孩子,每次說的話永遠都記不住,尤其是孩子犯錯以后。所以作者建議,面對孩子的犯錯,父母只需要四步即可。第一步,進行情感連接,正是行為背后的情緒;
第二步,正視行為;
第三步,給出其它選擇;
第四步,翻篇。
比如孩子打了媽媽。第一句,進行情感連接,正視行為背后的情緒??梢哉f,你現(xiàn)在很生氣,有時候等待確實比較煩;第二,正視行為,打人會讓人很難過;第三步,給出選擇,下次你可以用其它方式告訴我你的想法;第四步,翻篇,我們出去玩吧。
策略二,接納各種情緒(embrace emotions)
可以對孩子的行為說不,但是一定要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叫“隨因反應”如果父母否定孩子的情緒,對于孩子來說,他會感到矛盾,自己的感受和父母的感受不同,這樣的體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主觀體驗。所以父母要跟隨孩子的內(nèi)在情緒及時作出反饋,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并且感覺到尊重。
策略三,要敘述,不要說教(describe,don’t preach)
針對孩子的錯誤,父母正確的做法是簡單指出孩子的錯誤在哪里,而不要過多的說教。這樣的目的可以避免將孩子逼入戒備狀態(tài),以防下半腦被激活;第二,通過父母的描述,可以激發(fā)孩子的思考,從而調(diào)動上腦。
策略四,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involve your child in the discipline)
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其實是把單項的父母說教改變成雙向的溝通。比如兒子和姐姐吵架,扔了媽媽的太陽鏡。這個時候除了和孩子進行情感連接之外,可以邀請孩子一起來解決問題。
比如媽媽陳述事實,你弄壞了我的眼睛,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你可以想一下,下次生氣除了扔東西還能怎樣做呢?
這樣的方式可以促進孩子自己去思考。
策略五,用有條件的肯定表達反對的意思(reframe a no into a conditional yes)
用有條件的肯定表達反對的意思,就是說不要直接說不,我們可以換一種溝通方式。比如孩子在玩具商店中流連忘返,不愿意放下自己喜歡的玩具,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說:我們請售貨小姐照顧一下你的玩具,保護好他,等到下周我們約好了再過來。好嗎?
這樣做的目比直接用“不”更加委婉,因為附加了條件,也會讓孩子多加思考。思考的過程就是我們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管理的過程。
策略六,著重于積極的東西(emphasize the positive)
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出來的情緒是不同的,所以在管教中,我們應該著重那些積極的東西,比如每天早上,我女兒都會墨跡,我說的最多的就是別浪費時間了,馬上就要遲到了。這樣的說法可以換成,想讓她快點去做的事情,比如你快點刷牙,然后去把書包背上。
策略七,有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問題(creatively approach the situation)
面對各種方法都試了就是不管用,可以試試改變一種常規(guī)的方法,比如用幽默或者從來很少用的方式。因為從大腦的進化來看,孩子更喜歡詼諧幽默,因為大腦對新奇的東西更感興趣。
策略八,傳授第七感技巧( teach mindsight tools)
“第七感”由丹尼爾所創(chuàng)造,是指洞悉自己和他人想法的能力。第七感指洞察力,共情心,整合與裂痕修復。丹尼爾創(chuàng)造了全腦手模圖,通過教會孩子用手演示上腦和下腦的關系,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身上的情緒并且學會觀察。具體手模圖可以參照下圖。
從大腦的構建來看,管教孩子并不是為了壓制孩子,相反是為了讓孩子學會認識情緒,觀察自己的變化。如果你也困惑于怎樣控制自己的脾氣,推薦這本《去情緒化管教》。